惊闻潘院士走了,内心难以平静,回想起与他的点点滴滴,仿佛发生在昨日。潘院士是我的师公(张华教授是我的导师),他十分关心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即使90多岁,经常来实验室参观及技术指导,与学生交流。
潘院士精通并热爱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有一次,利用潘院士发明的旋转电弧传感器,我演示完焊接机器人自动焊接后,他对我说,旋转电弧传感焊枪要加水冷。当时我心想,加水冷太麻烦,不加水冷也能工作,后来到工厂现场长时间焊接时,发现弧光及电弧热使旋转电弧传感焊枪的温度达到一百多度,传感器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才发现,自己只着眼于实验室短时焊接,而他希望焊接机器人要能长时间工作,可靠性好,才能实际应用,服务企业。2017年1月13日,科技部组织专家来南昌大学参加“国家863项目”现场验收(该项目由张华教授主持),虽然南昌的温度接近零度,但他仍与十多个评审专家一起观看了我演示的直角焊缝机器人自动焊接,即使焊接时放出强弧光、释放出大量的烟,但他仍靠近焊接点,近距离全程观察,直到焊接结束,实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准确地跟踪到了焊缝,在场的专家大声叫好,然后纷纷去另外一个实验室参观,而他却待在原地,弯下腰观察了一会儿说,敲掉焊渣,我敲掉焊渣后,他观察了一会儿,成为最后一位离开实验室的专家。虽然当时他未说什么,但后来随着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才发现,他当时着眼于要能实际应用,不但要求机器人能自动准确跟踪到焊缝,还要保证机器自动焊接质量高。潘院士目光长远、定位高,他心中的焊接机器人要耐用、可靠性好、跟踪焊缝精度高、焊接质量好。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实验室的焊接机器人走向工厂实际应用,才能解放焊工、服务企业及国家。
潘院士为教育及焊接事业奉献了一生。即使90多岁,他仍经常来实验室了解机器人研究进展,指导及鼓励学生,在百忙之中给我写推荐信,参加实验室的科技成果鉴定、项目结题验收,深入企业参观指导,建立院士工作站等。即使90多岁,在各种国内外焊接学术会议上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经常出席一些国际展览会,与专家交流焊接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潘院士有很多经典名句,时刻鼓励着我们。比如:国家需要,坚决上马;知难而进,勇于攀登;团结合作,共同战斗;只求贡献,淡薄名利。再比如:我希望我的创造发明,能为人民作贡献,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等等。我认为,这些名言就是潘院士的一种精神,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作为信念。
潘院士是南昌大学焊接机器人课题组的精神导师及技术指导,他的离开,千言万语,都难于表达我的怀念之情。为了表达对潘院士的怀念,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让先生的精神及技术永远传承并发展下去,服务人民及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