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惊悉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瑞昌杰出的科学巨匠潘际銮先生,因病去世。泰斗陨沉,家乡人民尤其悲痛。
我虽然与院士仅两次交往,但院士音容笑貌,高山仰止,心中永存。
潘际銮院士是瑞昌市湓城街道荆林街人,历经苦难,辗转云南。1944年以云南会考第一名成绩保送进入西南联大,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获工学学士,留校任助教。1950年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研究生毕业。系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他是我国焊接专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国际著名的焊接专家,核反应堆氩弧焊和电子束焊机的总设计师,先后在我国首次试验成功大型轧钢机机架和板极电渣焊、重型锤锻模堆焊,研究成功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分别在中国和美国获得专利。先后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汉诺威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尤蒂卡分校名誉教授。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本,有专利2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6篇(截止2012年)。在第35届国际焊接学会上被推为该学会副主席。他的卓越成就对我国工业、国防和科技领域有着巨大贡献;是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是中国共产党两届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是中华总工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2年应江西省省长吴官正之聘,出任新成立的南昌大学校长之职,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院士情系家乡,关爱教育。为瑞昌市一中、二中、职业中专、南阳中学题写校名,并向一中赠送书稿。耄耋之年仍然继续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率领研究团队进行无轨道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高速铁路钢轨焊接和核电站焊接问题等项目研究,获得我国专利和重大创新成果,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 “中国焊接技术之父”。
为了激励瑞昌青少年立志报国,勇于科技创新。2020年,我斗胆向市老科协提出《建设潘际銮院士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议,获市老科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作为重大专题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获首肯后,时任市人大常委会郭少雄主任、市老科协傅行早副会长和我于11月17日上午在清华园外一餐厅中,首次与院士谋面(因疫情不能进清华园),潘院士用地道的瑞昌土话与我们畅谈。他十分感谢家乡人民对他的厚爱,最后确定项目名称为《潘际銮院士科技教育基地》。11月19日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决定《建设潘际銮院士科技教育基地》。
基地建设图片 市科协范远强摄于2022年4月13日
此后,我们建立了微信群,并多次向他请教。他陆续向基地捐献了书稿、实物模型、音像资料。我还请他为《瑞昌教育志》题写书名,他欣然允诺。
去年5月1日南昌大学举行校庆,邀请老校长潘际銮参加。5月3日,院士风尘仆仆从南昌回家乡。我们在“基地”迎接潘老,向他介绍建设规划、布展方案,再次聆听他的真知灼见。由于疫情影响,“基地”建设滞缓,今年3月4日,我路过“基地”,拍了两幅“基地”建设的短视频,发到群里,他还回复二字“好哇”!我们期待“基地”落成之日请他剪彩,谁知院士突然辞世,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斯人已去,期待院士魂归故里,高山仰止,潘际銮院士永远活在瑞昌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