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追思文章  > 正文

高山仰止——我与潘际銮院士的交往

2022-04-26 | 来源: | 作者: 齐抢先

那时偏僻的农村信息闭塞,我那整个村子只有一台电视机,想看电视,得买票,报纸也很难见到,但通过收音机,我获悉:南昌大学于今天正式成立,清华大学教授、学部委员、世界著名高产科学家、南昌大学校长潘际銮等为南昌大学校牌揭幕……那是1993年5月4日,那天起,校长的大名于我,一如地上的人仰望天上的星。

随后的日子里,在一位朋友的办公室里,我见一本江西的杂志封面上,是潘际銮校长等领导为南昌大学校牌揭幕的照片,眼睛一亮!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潘校长的照片。反复观赏此照,潘校长伟岸的学者形象,深入我心。我很想把这本杂志据为己有,但朋友不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993年底或1994年的一天,我途经余干县城的一个旧书摊,发现一本上述杂志,其品相不错,赶紧买下。回到家,我把这本杂志的封面拆下,小心地珍藏在了我书桌的玻璃板下。那时,不会想也不敢想,之后的岁月里,我会与潘校长有较多的接触。

那是一栋低矮的,主体结构为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至今已有199年的木柱瓦房,四周的墙是土砖砌的。父母住东边,我住西边。为了方便看书,砌墙时,石匠在离桌面不高的位置开了一个小窗。窗口上没有可开关的玻璃门,为防刮风下雨天雨水倒灌入房间,我曾用蛇皮袋在窗外紧贴窗面做了一个“活动窗帘”:蛇皮袋上下两端各用一段竹子夹住,窗口上方左右各钉上一颗较长的铁钉,晴天把蛇皮袋向上卷起卡在两铁钉上,则室内光线很好;风雨天把蛇皮袋向下展开,则风雨无法侵入。

这样过了近八年。近八年后的2001年,我告别老家来南昌工作,拟把此封面带上,发现它已与玻璃板紧紧地粘在一起了,无法再拿下。前二十几年每次回家,都还能看到玻璃板下那完好的封面上潘校长的照片。

或许是父母均已年过古稀,或许是房屋年久失修,雨水入侵,近年回家,我注意到,潘校长的那张封面已模糊了。

感情若是长相久,时刻在念中。2016年,虚年龄90岁的潘校长一张骑着电动车后座上坐着夫人李世豫,在清华校园里穿行的照片,红遍网络,刚好这一年的10月1日江西卫视的《社会传真》栏目于当晚6点16分推出的国庆特别节目《赤子情怀》,播出的内容就是《90后网红教授潘际銮》。当天中午,为这个节目的播出,并这张网红照片,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作了图文并茂的预告,引得许多网友点赞。

2017年,90周岁的潘校长做客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这一期节目,我及时收看了。这一期节目,因后来有了单独的视频,我看了多遍。2022年4月3日,我还把这期视频通过微信,发给了我的父亲看。

20多年来,潘校长给人的印象,身体一直是那么健康,说话的声音一直是那么响亮。连节目主持人董卿也发出感叹:90岁了,身体这么健康!说话这么清楚!

2022年4月19日下午,一位朋友在其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了清华大学的官方消息:“沉重悼念并深切缅怀潘际銮院士”。这让我非常意外!

随后,我注意到,南昌大学官网、很多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及网络平台都发了类似的消息,纪念这位“中国焊接之父”。我心情十分沉重!

当晚,我把与潘校长近30年来交往的所有资料都找出来了。

三篇专访

1996年初,我被聘为《江西青年报》的学生记者。当时的《江西青年报》有个“亮丽星空”栏目,这年的3月19日,该栏目刊登的我单独采访江西中医学院医古文学科学术带头人周志娟教授的文章《爱拼才能赢》,被认为质量不错,版面主编黄国标老师便对我说,他们栏目组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上潘际銮校长,也曾委托一位南昌大学的学生写过一篇专访,但文章质量不理想,给退稿了。黄老师希望我想法联系上潘校长,请他谈谈青少年时期走过的人生道路,以引导年轻一代更好更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成才。

就这样一个口头交待,没有其他任何信息。

我先是到南昌大学(北区,原江西大学)门口的商店买了一个南昌大学的信封。信封上,印有南昌大学校长办公室及党委办公室的电话。依次拨打过去,接电话的老师给了我时任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周绍森的家庭电话。周书记告诉我近日潘校长都在北京,请我记下了潘校长北京家的电话号码。

几年以来,真正进入了报社工作,我才明白,当时南昌大学接电话的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潘校长的电话给我,那是遵循党管宣传的原则。

潘校长公务十分繁忙,但得知我要请他谈的是关于青少年的成才问题,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要求,并约定了见面时间。

1996年5月7日。约定见面的时间是8点半到10点,我7点出发,到达南昌大学校长办公室快8点,潘校长秘书小徐给我准备好了“当代中华英才丛书”《潘际銮传》。快8点半了,我去潘校长办公室门口等候。8点30分,潘校长夹着公文包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潘校长。

我尾随潘校长进办公室。他一边热情地招呼我坐下,一边从公文包里拿出已准备好的两张彩照和简介资料。秘书小徐给我们倒了开水。采访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并结束的。

5月10日,文章写好了。根据版面主编的要求,如此有影响力的人物,专访一定要其本人审阅并签署发稿意见,方可发表。5月11日与潘校长通上电话的时候,他的会刚好快开完了,叫我马上去他家。

大概一刻钟,我到了潘校长家门口。我才知道,他是住在原江西大学校园一角,一幢单独的有门卫的房子里面。门卫出来,问了我的身份之后引我入内,潘校长正在吃中饭。

潘校长很热情地引我进客厅,招呼我坐下,顾不上吃饭,把拙作看了一遍,说没有问题,在稿纸头上签署了“同意发稿”及其大名。

此文章,就是发表在1996年6月4日《江西青年报》“亮丽星空”栏目的《不经意处出英才——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潘际銮》。

521d471bad2d403ea58d140406f95965.png

通过与潘校长的接触,我深深地意识到,名人资源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近30年前,山西日报主办的《青少年日记》月刊,在全国发行量几十万份,影响很大。1993年4月,该刊把我作为全国校园新星,在当月出版的刊物上,为我开出专栏,点评我的日记代表作,并把我作为封面人物推出了我的三张彩色照片。一时,全国各地同龄朋友的来信如涌。从那时起,我就成为该刊的主要作者,每有好的素材,我就会想到该刊。

1996年5月11日,也即我第二次见到潘校长的时候,我请潘校长为《青少年日记》的广大读者题字。潘校长用毛笔题写了:“勤奋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

这幅墨宝与潘校长的彩照及简介一起,寄达《青少年日记》杂志编辑部后,1996年6月6日我收到该刊主编刘伯生的信。刘主编在信中的第一句话就说:“接获手书,快慰莫名。”他说,潘际銮校长的照片等一定发表,嘱我请潘校长谈谈“日记与个人修养”。

读罢此信,我即拨通了潘校长的电话,不巧,潘校长身体不适,但他听完我的叙述后很高兴,连声说谢谢我,欣然答应身体康复后与我谈谈“日记与个人修养”。

1996年10月25日晚9时后,我拨通了潘校长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李世豫老师。李老师说,潘校长刚下昆明飞抵南昌的班机,叫我明晚9时后打过去。

第二天是周六,当晚与潘校长通上话,潘校长依然是那般平易近人,他说下周一二要开会,周三可安排与我见面。

1996年10月30日上午,我提前20分钟到达潘校长家门口,在其门卫室坐了四五分钟,即去见潘校长,他已别吃过早饭了。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我们谈了40多分钟,潘校长详谈了他对当代青少年修养问题的看法。

这篇题为“日记育英才——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潘际銮”的专访并潘校长的照片、简介与题字,发表在1997年第5期《青少年日记》杂志上。

2001年,是我人生的重要分水岭。经选拨,这一年的5月8日开始,我到江西日报主办的《大江周刊》杂志社上班。根据我的人脉,5月9日,杂志社主编出题:潘际銮校长对江西的亲情与对清华大学的感情,要我采写一篇文章。

初来乍到南昌的我,清楚地知道,这次采访的成功与否,是我人生沉浮的关键,是我能否在南昌落脚的生命稻草,是我能否在南昌起锚的压舱石,至于采访后的写作我不担心。

电话打给潘校长,机会非常好!潘校长立即答应了第二天上午接受我的采访。2001年5月10日上午,南昌大学南区潘校长办公室,采访顺利进行。潘校长依然是那样的谈笑风生。与我同行,杂志美术编辑刘琼作为摄影记者,在一旁用相机记录下了潘校长接受我采访时的多个镜头。采访结束,刘琼还请潘校长走出办公室,在南昌大学南区校园内留下了多张照片。

为庆祝此次采访的成功,我请刘琼为我在南昌大学南区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我至今保存着。

2001年6月号《大江周刊》杂志。精选后的系列彩色照片、我的文章《潘际銮的桑梓情怀》,经美术编辑精心设计,版式精美。潘校长很喜欢。

七幅题字

墨迹千年,鲜活如初。

我父亲曾告诉我,一个人给你的影响可能是一时的,但如有其墨迹在则其影响是永远的,并且墨迹还可以传代。

我第二次拜见潘校长,见其阅完拙作很高兴,便向潘校长提出可否以毛笔赐几个字?潘校长欣然同意了!只见他从笔筒取出毛笔,蘸上墨水,在一张纸上很快写下了:“齐抢先同学 愿你永远抢先 潘际銮 九六年五月于南昌大学”,尔后取出一方大印——粘上印泥——在其姓的上方钤下。

捧着这幅字,我如获至宝。

这幅字,我曾请人以红字拓刻在一块厚玻璃上,作为我家的中堂。

1993年底,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少男少女》杂志面向全国选聘首批学生记者。近30年前的广东,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思想非常活跃,办出的杂志,也特别让少男少女喜爱。首批学生记者,选聘格外严格,从1994年第1期《少男少女》杂志公布的入选名单看,像青海、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只有一人,最多的省份六人,我是江西的五人之一,格外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1996年10月30日,我请潘校长为全国广大少男少女题字。潘校长题写的是:“赠‘少男少女’读者走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b13e2f1ac1d84e2799bfbbb690346b09.jpg

200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我50万字的文集《从少年作家到青年记者》。这一年的7月21日,我拨通了潘校长的手机。知我要出书,并想请他题写书名,他立即表态,同意我的要求,请我把要写的内容以短信的方式告诉他即可。

我知道潘校长事务繁忙,没想到,5天后,我收到潘校长从清华大学寄来的用毛笔题写的书名两幅。

灯下。我仔细地端详着题写的每一个字,发现,年已82岁的潘校长,可能是担心字会写歪了,在题写前,每一个字的位置都用铅笔画了格子。

这些铅笔留下的线条,我舍不得用橡皮擦掉。它诉说着一位世界著名的高产科学家,治学是怎样的严谨!

知我想在书的封底上也用他的题字,2009年7月27日,在上海出差的潘校长,又欣然同意为我再次题写书名。他问我急不急,不急的话,他回北京后再为我写。8月6日,潘校长给我发短信,“近日较忙,过半个月给你办。”8月7日,我同江西人民出版社签订了此书的出版协议,催潘校长抽空,早日为我再题字。8月8日上午10时,潘校长发来短信:请告邮寄地址。8月9日下午6时,潘老又来短信:题字已寄出。

8月12日上午,我收到潘校长8月8日再次从清华大学寄来的题字。这一次,潘校长共寄来两幅题字,一幅用软笔写的,一幅用钢笔写的。每一幅都写得那么认真!

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对一个小记者的书的出版,费了多少心思!

耳濡目染,犬子成了潘校长的小“粉丝”。2010年5月,百忙中的潘校长于清华大学为小“粉丝”题字:齐振羽小朋友愿你振羽高飞。

《从少年作家到青年记者》2009年出版第1版,随后三年每年出了一个新版本。最后一版寄达,潘校长以一本大书——《潘际銮一个院士的足迹》相赠。书的扉页上,潘校长写下了:“感谢你寄来的‘从少年作家到青年记者’第4版”……

这些墨宝,将与一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誉一起,同日月共千古,和山岳并千秋。

三帧合影

潘校长给我的每一次见面的机会,我都非常珍惜。

1996年10月30日的采访,我带着相机前往,潘校长安排,先合影后访谈。李世豫老师为我们在室内与室外拍合影四张。


这次离开潘校长的家,我走的是一条小路。路上,我看见潘校长乘坐一辆黑色的小骄车驶往南昌大学南区,在南区,我又看到潘校长走下小车,走进办公楼的急忙身影。

为确保照片冲洗质量,我找了多家照相馆咨询,最后在一家可以“精放”(切去多余的部分,把人物放大)的照相馆冲选并给照片过塑。

到今天,屈指一数,26年了!这张照片依然保存完好。

2009年11月,我拿到了今生出版的第一本书。在给南昌的专家学者送完书后,我准备给在京的潘际銮院士寄上两本书,拨通电话,潘校长告诉我,他刚到南昌,叫我赶紧去见他。

时隔13年!赶紧去见面。这一天是2009年11月15日。拿着书,潘校长很高兴,向他的夫人介绍说:这书是这个小孩写的。

时隔13年,可否合张影?潘校长欣然同意。这张照片,印在《从少年作家到青年记者》第2版、第3版及第4版的彩色插页头条。

7e9da6ee63234506bfd00a2b628ef4db.png

2014年4月18日,由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八大山人真迹展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我作为随行记者见证了活动的全过程。主办方邀请了在京的江西籍院士出席当晚的文化活动。我就想到了潘校长。18点30分许,活动即将开始,国家大剧院内光线朦胧,见潘校长携夫人来了,我赶紧上前去打招呼。没想到,已87岁,我五年不曾与之联系的潘校长,在人头涌动,能见度很不好的环境内,随口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这让我很惊讶。

站在潘校长夫妇身后,我示意身边的摄影记者为我拍下了这张合影。

三篇专访。七幅题字。三帧合影。三生有幸。

2001年与我一同采访过潘校长的《大江周刊》同事刘琼,后来改行做电影。因为多次搬家,她的很多重要的资料都不见了。2018年10月22日,她携我提供的相关资料,与潘校长在清华大学谈了几个小时,然后转告我,潘校长对我印象很深。

文图不老,记忆年青。

斯人虽去,风范永存。

2022年4月19日夜 - 4月24日晨

新闻报道更多>>